十大赌博正规信誉网址下载:在中国河套大地上写论文的“90后”研究生

中新网巴彦淖尔5月14日电 题:在中国河套大地上写论文的“90后”研究生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2020年夏天刚从北京来到中国河套大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时,翟浩伟被当地绿树成荫的美景陶醉,满脸兴奋。
几天后,他在田间工作时发现,虽然他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但他对真正的农业生活非常陌生。
5月13日,90后在杭锦后旗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感谢农民朋友赵海香等人的帮助。
51岁的赵海香,谈到翟浩伟,赞不绝口。
翟浩伟来这里向农民学习,这与中国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全国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和大学在全国推广的科技院有关。
科技院是科研人员驻扎在农村和农业生产线上,与农民一起吃饭、生活、劳动,促进农村振兴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已建立了480多个科技院。

按照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翟浩伟要在杭锦后旗科技院驻扎近两年才能毕业。
翟浩伟解释说:这意味着从踏上河套大地科技院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准备毕业论文。
杭锦后旗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杰表示,自2019年以来,杭锦后旗已建成7个科技院,共有26名研究生来这里实践。这些研究生的学习领域大致是绿色品种的引进、减少水肥、提高效率、种植和养殖的结合。
翟浩伟的师兄徐俊平早年来到杭锦后旗。
至于翟浩伟过去两年的表现,徐俊平说:一开始,我不熟悉农活,缺乏信心。经过锻炼,我现在很好了。我可以主持会议,为农民提供各种职业培训。
徐俊平告诉记者,他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通过了导师考试,获得了毕业证书,并申请了博士学位。
在过去的三年里,徐俊平推出了一个试验示范田,以防止红蜘蛛害虫,这确实让当地农民看到了科学技术的魔力。据官方介绍,该试验示范田不仅增产了5%至10%,而且节氮了15%至20%。目前,他的相关技术模式已在当地1600亩玉米种植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我博士已经四年了,我还在科技学院上学。徐俊平说,巴彦淖尔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受土壤盐碱化、水资源利用率低等因素的限制,迫切需要科技迭代和产业升级,其他弟弟妹妹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做出微薄的努力。
翟浩伟认为,经过近两年的经验,他确定了论文题目《玉米/豆科间种植模式研究》,预计9月份完成。
翟浩伟说,今年11月完成这里的学习后,他将回到学校一段时间。至于他将来是否会申请博士学位,是否会回到科技学院与村民并肩作战,目前还没有答案。
翟浩伟不希望这一天到来。
赵海香告诉记者,翟浩伟和儿子一样可爱。(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