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澳门尼斯人官网欢迎您:毕业生人数创新高 全力迎接大考

北京,5月13日,新华社题目:毕业生人数创新高 全力迎接大考-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观察
新华社记者罗飞、郑天虹
5月9日,教育部启动了202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在求职的关键时期,哪些政策措施增加了对毕业生就业的帮助?目前,促进就业政策措施的实施仍存在哪些困难?如何打破它?
向就业市场全方位释放红利
据教育部数据,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较往年的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地方政府、网招平台、用人单位等多方主体积极响应中央部署,向就业市场释放“红利”、投放“工具”,全力促保高校毕业生就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地方和学校在第一季度系统实施一万企业进入学校、精准援助等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高校校长书记访问企业、扩大岗位、促进就业的工作。贵州大学招生就业部主任余英告诉记者,自4月以来,学校书记、校长已下市、进入企业,深入挖掘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地方政府积极落实稳定就业的主要责任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广东省就业领导小组要求全省事业单位全年提供不少于6.8高校毕业生招聘万个事业单位。贵州省支持贵阳贵安深入开展。2021-2022年“筑人才·强省会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计划13.8吸引高校毕业生落户省会的万个岗位。
记者了解到,在5月9日至15日的就业促进周期间,全国各地高校计划举办超级1.51万场招聘会提供了80多万个职位。在积极应对就业考试的背景下,目前能反映就业情况的签约率与去年同期持平。
还有很多拦路虎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普遍有效,但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仍存在供需失衡、隐性教育歧视、促进就业政策实施不力等问题。
记者走访了多地校园招聘会、人才市场,发现人岗供需不平衡、求职冷热不均等问题仍较明显。有高校负责学生就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够科学,比如一些学校的旅游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常年供大于求,学校却对此不做调整。此外,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州、区县的用人企业仍会遭遇“一人难求”的尴尬。专家表示,除地区、行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求职者“预期失衡”等原因之外,失衡的原因也与一些促就业优惠政策的普惠性不足有关。
据业内人士分析,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很多企业仍处于低谷,明显影响了招聘积极性,部分行业愿意裁员,也影响了就业市场优质岗位的供需平衡。
在一些地方,在招聘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性教育歧视。记者发现,最近浙江省招聘有限大学生,基本岗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42所世界级大学建设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QS全日制本科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位。
部分用人企业实施促就业政策不力或敷衍应对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南京一名大学毕业生郭告诉记者,他不久前获得了上海一家企业的就业意向。疫情期间,学校还按照教育部等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全程线上云签约服务,但企业要求自己发送纸质三方协议,理由是不熟悉教育部提供的线上签约,但当地快递业务因防疫需要暂停,错过了工作机会。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毕业生就业心态稳定趋势明显,普遍非常重视应届毕业生作为促进就业政策保障的重点。但部分企业敷衍应对相关的就业促进措施,将在与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后不久违约或解雇,导致毕业生失去应届毕业生身份,损害其合法权利。
答好大考卷还是要多方努力的。
专家表示,目前全国各级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影响较大,效果明显。有关部门和各方应重点解决当地困难,将其转化为后续就业潜力增长点。
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建议出台明确的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招聘支持政策,提高就业吸引力,合理减轻经营负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建议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5月1日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还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不得设置阻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和公平竞争的条件。
他建议清理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专门招收所谓名校的行为,审查学历招聘门槛是否合理,依法追究实施学历歧视的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有关专家建议,推行促就业政策措施期间应加强劳动执法监督,切实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同时应加强求职技能培训与就业预期引导,为毕业生树立更加科学、理性、健康的就业观。(参与记者:陈席元、萧海川)